半月谈记者:田光宇 徐吉仁 李莉
随着“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成为全民共识,运动健身成为潮流。各地纷纷拿出新举措、实招实招,完善健身场地设施“硬件”,数字化升级配套服务“软件”,打造城乡特色品牌群众性活动,激发全民健身热情。
打通社区健身“毛细血管”
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英峰社区,“人民健身房”是最受欢迎的地方,每天都能看到居民项吉福和他的老朋友们一起练习乒乓球。
健身房位于社区一栋单元楼一层。项吉福告诉半月潭记者,健身房曾是一处废弃车棚,“堆满垃圾,一片狼藉”。英丰社区是老城区老旧小区,缺乏健身场地,居民迫切希望有个锻炼身体的地方。在社区党员志愿者、街道联居干部、物业管理等各方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清理垃圾,配备跑步机、椭圆机、乒乓球桌等设施,废弃车棚改造成300平方米的健身房。
目前,健身房由社区居民管理,每天1元、一年100元的“便宜价格”,让这里成为居民健身的好去处。“大家都很自觉地把我们这个健身房打理得井井有条,很多退休老人也来当志愿者。”项吉福说。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打造围绕人民群众的体育生态系统,实施全民健身设施短板补齐工程,加强乡镇街道健身场所配备,构建城市社区多层次健身设施网络和15分钟健身圈,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人民健身房”。
《意见》还要求,新建居住区应当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者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配备公共健身设施。
在宁波新建的湖峰雅园社区采访时,半月潭记者看到,5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宽敞明亮,配有健身室、乒乓球桌、跑步机等设施。根据宁波近年来出台的多个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标准规定,新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必须与住宅建筑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截至目前,宁波中心城区共有409个新建社区实现体育场地建设,新增室内健身场地11.5万平方米,惠及约45万居民。
宁波市体育局副局长曹敏杰说,打造“人民健身房”,要因地制宜、精细化设计,努力实现“门外有运动场、楼下有健身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参加全民健身步行活动市民在京杭大运河杭州临平段大运河绿道上正式出发。新华社记者 徐宇 摄
国家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7岁及以上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7.2%。随着“15分钟健身圈”的逐渐形成,社区健身的“毛细血管”日趋通畅发达,群众健身去哪里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唤醒城市“沉睡资源”
得益于城市“废旧”空间的利用,湖北武汉杨思港城市T台上的“中式”篮球场成为新晋网红。作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国际集装箱转运码头,杨思港见证了武汉长江工业岸线向生态岸线的转变。经过重新设计改造,这片荒废十余年的货运码头如今已变身为潮流时尚的篮球场和滨江公园。水量充沛时,篮球场仿佛悬浮在江面,地面反差强烈的中式脸谱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成为武汉篮球圈的热门打卡点。
不少老旧城区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低效土地,增加开放式健身设施。高架桥下、城市空置土地、老旧工厂、公共建筑屋顶……这些蛰伏的城市隐秘角落,正成为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推动“2025年达到人均运动场面积2.6平方米”目标的实现。
在辽宁大连这座沿海城市,马栏河如丝带般蜿蜒穿过城市建筑,河面上不时有赛艇驶过。这现代时尚的运动场景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大连市赛艇中心依托马栏河水资源,不仅开展专业训练、举办比赛,还开展赛艇运动的普及训练。因地制宜、盘活河流资源,让赛艇这项小众运动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连市体育局副局长苗志文说:“我们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全民健身资源多中心、多层次、多节点布局,打造现代时尚的健身场景,让体育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空间,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
升级健身“软”服务
如果你仔细观察江苏南京街头的全民健身点,就会发现每一台室外健身器材上都贴有二维码。近年来,江苏、上海等地都在尝试通过互联网解决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管理难、管理成本高的问题,“扫码报修”越来越流行。
在江苏,居民可通过“江苏体育”小程序获取当地健身设施及周边场所的精准分布图,如遇到设施故障,可扫码“一键报修”,输入设施故障信息,由专业维修人员到现场处理平台生成的报修工单。
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少军介绍,为保障健身器材持续健康运行,江苏省建设了全国健身设施管理维护信息平台,囊括了全省近60万台室外健身器材,有效解决了室外器材管理维护不到位的痛点。
浙江省环浙江步道沿线立柱顶端的二维码也是二维码,但用途不同。全长2300公里的“浙江环浙江步道”串联起浙江的山水风光、古村落、人文历史,吸引了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打卡。
中新社记者看到,在宁波市奉化区“浙江步道”甬山段,步道沿线每隔500米就设立了路标,人们通过扫描上方的二维码,就能享受到贴心的“导游”服务,获取当前位置、路况、热门线路等信息,还可以打卡记录足迹,自主参赛。
此外,基于智能数据的健身服务也悄然兴起,解决健身场所距离远、时间不方便、室内空间不足等问题。河北省杏台市通过企业自筹资金、政府补贴等方式,建成了数十个24小时开放的社区智慧“健身站”。市民通过人脸识别门禁进入后,可使用全方位3D动能智能体测仪分析各项身体数据,获得运动建议,科技感十足。
西河智慧体育公园工作人员(左)向晨练的市民介绍智能竞赛健身车,该车可采集、分析运动数据,还有许多其他功能。新华社记者林山川 摄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互联网+健身”,提高全民健身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在科技赋能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升级,迈入2.0时代。
打造群众性活动竞争品牌
今年,伴随着气温的回升,人们跑步马拉松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五一假期,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迎来高潮。4月30日,北京世园会春季半程马拉松、石屏异龙湖马拉松、“凤翔洲”龙游马拉松、山东荣成滨海马拉松、四川南充高坪丝源马拉松等赛事开跑,喊着“最美赛道”的口号吸引跑者参赛。
“通过马拉松,了解一座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利用马拉松等群众性赛事,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在网络上走红,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主办村贵州太潘村感受篮球氛围。这场超燃的“乡村BA”活动由村民自发组织参与,奖品则是黄牛、香猪等当地农产品,不仅带动了周边小餐馆、小店的人气,也让村民们放下手机、离开牌桌,奔赴球场。广西“壮族三月三全民体育展示会”活动、广东佛山超级龙舟联赛、海南海口农民丰收趣味运动会……这些“爆红”的群众性赛事背后,折射出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全民健身的热情和需求。
地方政府抢抓机遇,大力发挥“体育+”的辐射作用,借助品牌赛事吸引力,打造消费新场景、旅游新业态、产业新模式,把全民健身热情与城市活力融合在一起,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学生们在乌鲁木齐奥体中心进行健美操表演。新华社记者王飞摄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在浙江德清半月谈杂志社、新华社体育部举办的“健康中国行动与体育品牌建设”论坛上表示,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需要从土壤里挖出来、创造品牌,把品牌建设和传播摆在重要位置,以优势品牌推动全民健身领域突出问题的解决。
为群众就近健身提供便捷场地,以“互联网+”赋能配套服务,把赛事带到群众身边,一幅生机勃勃的全民健身画卷正徐徐展开,涌动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与调查的记者:方一博、蔡永军、夏亮、王恒志、王钦瓯、王楚杰、胡嘉丽、许诗浩、王昆、赵建桐)
(刊登于《半月潭内部版》2023年第6期)